原标题:婚恋综艺如何才能走得更远?
主编温静导读:甜宠剧是一个出口,恋综则是另一出口。于是,我们看到,一边是现实中青年的低婚恋意愿,另一边则是荧屏上层出不穷的婚恋节目,且不管是节目形式还是探讨的深度、题材的广度都在体现与现实愈来愈深的融合。
来源:传媒内参(CMNC)
文/白芷
现实的骨感与造梦的丰富齐头并行,这在关乎感情的事上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联合国人口司发布的世界婚姻数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20-29岁处于婚姻状态的人群比率为69.2%,将比2013年下降8个百分点。
但这并不妨碍这代年轻人磕别人的糖,走自己的路。
甜宠剧是一个出口,恋综则是另一出口。于是,我们看到,一边是现实中青年的低婚恋意愿,另一边则是荧屏上层出不穷的婚恋节目,且不管是节目形式还是探讨的深度、题材的广度都在体现与现实愈来愈深的融合。
并非只是娱乐
综艺节目尤其是真人秀像是一个筐,关乎生活的内容都可往里装。
日前,一档强调专为没谈过恋爱的母胎solo人群打造的恋综启动素人招募,引起网络热议。这是恋综首次涉及该视角,并将打造一场事先张扬、公开展示的初恋体验。
抛去噱头层面,如若最终呈现能同节目立意所强调,立足母胎“无法恋爱”的多维原因,帮助母胎solo们自我探索、修恋成长、突破母胎solo更容易“说不”的现状,这样一档恋综便有了超越娱乐的现实况味。
英格玛·伯格曼曾在电影《婚姻情境》中尖锐指出“情感问题上,我们都是文盲”。谁也无法否认,恋爱的确是一门学问。
此前有一项面向千余大学生发起的问卷调查显示,88.23%的大学生支持大学开设恋爱课。现实中,一些高校已开设线下《恋爱心理课》,并引发学生扒窗听课的盛况。线上越来越多情感博主出现,亦是在不亦乐乎地传道授业。需求可见一斑,如若这种恋综可带来“爱的教育”,也是件颇有意义的事情。
除此之外,婚恋综艺因着参与者的个性不一,感情的复杂多变,极易带来连续剧式、跌宕起伏的追看体验,同时又作为综艺节目,短小精悍,尤其是真人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浓缩到极致的生活状态,辅以节目规则的设定,还会带来快节奏的特点。
除此之外,这类综艺节目成本可控,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社会关注的低风险热门话题,这是各平台喜闻乐见的。受众门槛低,也决定了此类节目天然有着可观的受众群。
对观众而言,以感情为核心的节目也最易产生共情,或弥补现实中可望不可及的情感需求,成为一种情感寄托,或在观看他人的感情生活中,收获经验与技巧。而对于有一定反思力度的情感节目,观众更可在沉浸和代入外,以此为镜,观照自我。
婚恋综艺的社会意义也往往较其他综艺类型更为明显,透过几十年来节目形式与内核的流变,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留下的文化思潮、婚恋观乃至价值观,成为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
架空现实,即刻发糖
纵观综艺市场,婚恋综艺一直不可或缺,如若将此类节目以婚姻为界,今年以前,婚恋类综艺主要集中在恋爱层面。
1998年《玫瑰之约》开播,开电视相亲节目先河。2010年《非诚勿扰》一经开播,便将此类节目推向高峰,后有带着父母相亲的《新相亲大会》《中国新相亲》,老年相亲的《爱的选择》,素人恋爱观察真人秀《我们恋爱吧》《心动的信号》,长辈看明星子女相亲或恋爱的《女儿们的恋爱》,以及推理与恋爱结合的《机智的恋爱》,剧本杀与恋爱结合的《一起探恋爱》,剧综相融的《平行时空遇见你》,在前任眼前重新开启恋爱的《做朋友也没关系》……
布局此类节目已成各平台的“必修课”。
数量上迎来井喷,类型上也在从国民性走向与不同垂类的嫁接,并延至人生不同阶段。从初恋、相亲、婚前、育儿、婚后、离婚、再恋、黄昏恋,形成涵盖整个人生关键节点的情感闭环。参与者身份也历经素人、明星、再走向素人等。
当下,最流行的当属恋爱观察真人秀。此类节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浓浓的造梦色彩。
某种意义上,恋综是一种关系向节目,不同的关系可带来不同看点。因着场景设定的封闭性、特定性,恋综便将这种关系做了提纯。固定男女外,几乎无其他人际关系和恋爱之外其他职业或行为的参与。这种架空,因专注于情感线发展,可增强甜蜜的浓度,满足观众的磕糖诉求。
然而,随着新型的、更为速食的娱乐形态的出现,观众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大家越来越没有耐心去看一段关系的娓娓道来,如同某恋综制片人所言,恨不得刚有一点小的苗头,网友就会要求他们立刻锁死,即刻发糖。
为了持续满足观众高涨的磕CP需求,节目则要想办法加速恋爱关系的形成。于是,我们看到此类恋综选取的素人嘉宾似乎都是比较光鲜亮丽的人。
一方面,观众更愿意去看这样的人;另一方面,从节目角度来说,一群年轻人在短时间要发生情感故事,必须要足够有魅力和高质量,才有可能相互吸引。
增强了可看性,但其他视角和外在元素的缺失及人物关系的极速推进,也带来片面性,让观众在磕糖和怀疑中不断徘徊,甚至打破观众对此类节目的信任。
很多制作者也发现了这一问题。
《心动的信号4》制片人李梦璇就解释道,这一季节目就更加开放,希望通过节目渗透,让观众看到他们除了爱情之外的其他面。比如,用创业者的形象去描述自己这几年创业的过程和心态,描述自己在没有进小屋之前,在深圳的工作状态等。当然,这种展现目前主要停留在个人的主观视角上。
而在场景设定上,此类恋综也在逐渐尝试将嘉宾落地到和大众关联的真实生活中。
不同于以往远离了生活场景的别墅、“与世隔绝”的邮轮等,《心动的信号4》中,节目设定更接近市中心,“你看他们随便就能去药店买个药”,在李梦璇看来,“这是前几季很难出现的剧情”。为的就是希望参与者真实沉浸,让他们觉得小屋不是一个脱离了日常生活的存在,在这一个月里需要面临的课题也是未来真实生活中要面临的问题。
造梦的同时,打破真空,带来真实生活情境的映射,依然是此类恋综接下来要解决的课题。
爱情之外,多份思考
可以看到,今年以来,国内的婚恋综艺开始围绕婚姻这件事发力。不再为了甜蜜频频发糖,而是挖掘当下的社会情绪,加入更多关于两性关系的思考,把感情生活放入更为普世的社会、家庭生活的维度上去观察。
纵深上,拓展着婚恋节目的参考意义和社会价值。也让我们看到以往恋综中单纯爱情关系外,对不同人际关系、对人生、对自我的一种审视。
当然,以往也不凡关乎婚后纯粹爱情关系的情感类综艺,以《妻子的浪漫旅行》《幸福三重奏》等综N代为代表。这类节目虽聚焦婚后不同阶段的两性关系,但依然以发糖为主,一方面,满足着观众窥探明星婚后生活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希望展现幸福为主的家庭如何经营,为时下年轻人带来正向鼓励。
目前来看,由于采用真人秀形式,且参与者都是对镜头熟悉的公众人物,使得这类节目更多提供的是磕真实CP的情绪价值。除此之外,嘉宾们的一些自然流露,也可让观众在蛛丝马迹中一探明星们的真实生活,并在自由评判中收获讨论快感。
《怦然再心动》算是婚恋节目的一次破冰,将视角对准离婚明星的再恋爱,并出现了走向现实的成功案例,让我们首次看到有过一次婚姻的人如何在节目中再度出发。
而《再见爱人》则走得更远,虽被网友戏称“在玻璃渣里找糖吃”,但并不妨碍节目以更大的表达空间甚至留白,引发观众无限思考与想象。
这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带来反思自我、反思一段关系的收获。
尤其对年轻人而言,有这样的机会可以提前一睹中年人在婚姻中甚至人生中会遇到的问题,那么在未来面对相关问题后,或许会更为成熟。从这个角度来看,《再见爱人》反而是一堂比纯恋综更为贴地气和有参考价值的“恋爱课”。
接下来,我们看到还会出现新型家庭关系视角的《全职爸爸》,这或是婚恋节目深入当下家庭生活的另一全新视角。
网络数据显示,已婚青年中有52.4%的男性支持做全职爸爸。《全职爸爸》便想通过对全职爸爸家庭的记录和观察,来探讨新型家庭关系,向社会固有家庭模式和角色提供另一种可能。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婚恋类节目与社会现实发展的贴近性。
综艺节目虽是大众化娱乐的一种方式,位于大众文化生活的鄙视链底端。但如同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周逵所言,综艺节目听起来很“浅”,但是任何浅文本背后都有另一层潜文本。如果把综艺节目比作一座冰山,它露出水面的10%是浅文本,但是水面下还有90%的潜文本,它潜藏着社会的情绪、观点和价值观的碰撞。
从这个角度来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婚恋综艺可表达得更多,也可以走得更远。